每周技术文章 No.142 2017.9.25-10.1
前端技术,界面、交互
- JavaScript Event Loop 机制详解与 Vue.js 中实践应用;Vue源码详解之nextTick:MutationObserver只是浮云,microtask才是核心!
- css写作建议和性能优化小结、CSS布局说。
- Vant,来自有赞的 Vue 组件库,移动商城业务的。
- 一个变相的服务端渲染系统,对于只是需要页面的静态版本时,这倒是个简单粗暴的好办法;如果是需要动态页面的预渲染,可以看看构建并提前渲染一个 SEO 友好的网站提到的 Prerender SPA Plugin,里面也有跟 SSR 的对比;实现上,也是利用 phantomJS 做页面渲染的,只不过实在 Webpack 阶段来执行;另外,正在实现 puppeteer 的版本来代替 phantomJS。
- whistle 使用实践,“用 Node 实现的跨平台的 Web 调试代理工具,支持查看修改 http(s)、Websocket 连接的请求和响应内容。简而言之就是 Node 版的 Fiddler、Charles”。
- 聊聊交互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后端技术,操作系统、虚拟化、存储、网络、桌面、安全
- Stack Overflow 的 HTTPS 化:漫漫长路的终点,这个案例不错;原文。
- Coursera 的 GraphQL 之旅 和 GraphQL First in practice at Quri,鉴于GraphQL 规格的协议更新为 Open Web Foundation Agreement(OWFa)v1.0,大家可以放心继续用了,呵呵。另见,GraphQL Playground。
- 面向分布式系统工程师的分布式系统理论,“罗列出作为一个分布式系统工程师的我认为能够直接应用于我日常工作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者让分布式系统工程师完全有能力设计一个新系统的‘筹码’”。另见原文。
- 有赞MySQL自动化运维之路—ZanDB。
- Docker 镜像优化与最佳实践,多阶段构建得空要用起来了,从 Docker 17.05 开始支持,见Use multi-stage builds。
- How to Set Up and Use LXD on Ubuntu 16.04。
- SSH 详解。
- Azure Stack设计哲学之物理架构探秘,介绍的不错,来自Azure-Stack 深入浅出系列。回顾一下Azure Stack两种定价模式,容量模型真是贵,但用量付费模型感觉怪怪的。
- Project Honolulu Technical Preview 概览,“一个本地化部署,基于浏览器的 Windows Server 管理工具集,更适用于那些未连接到互联网的专用网络上的服务器管理”。微软自己出的,通过 WinRM 操作远程机器,界面很清凉;而且目前只支持“现代”浏览器,IE11 也不行,干得漂亮。
- 如何读懂火焰图? 很有用。
硬件设备,ARM、终端、移动、智能设备、安全
- InfluxData Docker on ARM,笔记本上跑 influxdb 时序数据库和 chronograf 可视化两个服务,树莓派上跑 telegraf 收集性能值上报到 influxdb。telegraf 应该会默认收集 Linux System的性能信息,对于 Windows 的支持,有 win_perf_counters 插件;又该到补课时间了。另见Backup/Restore of InfluxDB from/to Docker Containers、Multiple Data Center Replication with InfluxDB。
- 全面了解Android热修复技术。
- iPhone X 刘海打理指北。
- Announcing Cloud IoT Core public beta,Google 的 IoT 服务,文章里的动图不错;至于 IoT 设备端,树莓派又成了典型,实例程序名称就很直白:pi_cpu_temp_mqtt.py,哈哈。
- 40刀的2.9寸 wifi 电子墨水屏。
市场、产品、项目
- 共享能力的数屏,一个自定义数据大屏的服务,看看业务逻辑、能力、技术栈、交互等方面。另见,再战即席查询和数据开放。
- 尔虞我诈的江湖:《EVE》星空下的阴暗面,很有特点的游戏,每次听到相关消息都是类似的“事件”,挺有意思的;当然,第一次接触还是来自 Size Comparison - Science Fiction Spaceships,EVE 在里面贡献不少。
团队建设
- Tmux使用手册。
- 阅读习惯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为了能好好地碎片化学习,容易么。
- 推荐一本书《Ceph设计原理与实现》。
- Instagram 创始人 CTO 分享工程团队成长的经验,“Instagram 被收购时公司只有六个工程师,都是全栈。他分享了创业初期招实用的全栈工程师的经验。队伍壮大到一定阶段就要招专才,再大点就按平台分组,再大点改成按产品功能分组”。见原文。